在人们的印象中,蜂蜜应该是液体形态,但是随着气温的降低或者持续低温,蜂蜜慢慢会从液体变为结晶状态、颜色由深变浅,大多数蜜种结晶后颜色呈乳白色或者白色,结晶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如砂砾、细的如猪油奶油。蜂蜜的这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这是因为蜂蜜加入白糖而造成的!结晶蜂蜜就是假蜂蜜!
一、蜂蜜结晶现象
“蜂蜜结晶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影响其营养成分”,这大概是行内人都讲腻的一句话。
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养蜂前辈曾聊到:“我兢兢业业养蜂多年, 始终提倡取高浓度自然成熟蜜, 而大多数人并不懂蜂蜜。其实,对于同种蜂蜜而言,越是高浓度的蜂蜜, 结晶越早, 浓度越高, 结晶就越硬。许多人老说我搀了白砂糖才这么稠,这简直是没天理啊。”
甘肃一哥们更是憋屈,“我曾有一次卖出的蜂蜜拿走时没结晶, 结晶后人家气势汹汹来退货, 还一拳打得我鼻青脸肿, 围观的人不但没人替我说情,还说我活该!”
“蜂蜜结晶”这一销售中的难题,想必行业中的很多朋友都深有体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其实这是正常的物理变化,跟水结冰一样,只是蜂蜜结晶很缓慢、也不需要达到0摄氏度。其实添加白糖的反而不易结晶,只有真蜂蜜才会结晶,假蜂蜜不会结晶,而且蜂蜜结晶品质没有变化。
因采集花朵的不同,蜂蜜结晶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菜花蜜、椴树蜜在低温中几天就结晶了,而枣花蜜、槐花蜜等不易结晶的蜜种结晶需要三四个月才会结晶,所以不同花采的蜜要不同对待。
在完全结晶成固体前的结晶蜂蜜形态又不一样、结晶后在高温融化的过程中形态又不同,纯天然蜂蜜形态是多变的,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这才是天然蜂蜜。
大多数时候都是心里作用,并且由于商超加工蜂蜜不结晶的先入为主,看到结晶颗粒就马上想到是白糖!
二、蜂蜜结晶原因
蜂蜜的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从分子论的观点来看,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它的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里分离出来,这就是蜂蜜结晶。
蜂蜜结晶,是葡萄糖围绕结晶核形成颗粒,并在颗粒周围包上一层果糖、蔗糖或糊精的膜,逐渐聚结扩展,而使整个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态状,即蜂蜜结晶。因此,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毫无影响,也不影响食用。
蜂蜜结晶是因为其中的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形成结晶核,并逐渐壮大、形成结晶粒,许多结晶粒便构成了我们肉眼所见的结晶。一般来说,真正的蜂蜜都会有结晶现象,只是有些蜂蜜容易结晶,而有些蜂蜜不易结晶。蜂蜜结晶与温度有直接关系,温度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
三、结晶蜂蜜的质量
蜂蜜的质量跟蜂蜜结晶没有多大的关系,蜂蜜结晶最大的原因是蜂蜜的化学构成,葡萄糖含量大的蜂蜜品种比较容易结晶,比如苕子蜜、油菜蜜、荆条蜜等等,都是比较容易结晶的蜂蜜品种,但是不能说这几种蜂蜜质量不好。
蜂蜜结晶与不结晶是不能成为判断蜂蜜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的,因为蜂蜜的蜜源不同,产生结晶的环境与条件也是各不相同的,再比如说,洋槐蜂蜜就是很难出现结晶,在十度左右时它依然是液体。
结语:
冬天买蜂蜜没经验的可以选择结晶蜂蜜,可以筛选掉绝大部分的假蜜,因为假蜂蜜才不会结晶。
不喜欢结晶的可以把结晶蜂蜜瓶放入60度左右热水中、或者在室外暖和时放太阳底下晒晒慢慢融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