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792年,瑞士的HuberF就以小块天然巢脾嵌在巢框的腹面诱导蜜蜂在巢框内筑造巢脾,但未能造出类似当今蜜蜂利用巢础造出的房眼整齐划一的巢脾。
1842年,德国的Kretchemer以亚麻布蘸蜂蜡外涂淀粉,然后通过刻有天然巢房六角形蜂房房底模型的金属辊滚轧,使之具有房底模型,但未获得很好的效果。这一做法为其后制造辊筒式巢础机打下基础。
19世纪中叶自养蜂者普遍采用朗氏活框蜂箱饲养蜜蜂之后,诱导蜜蜂在巢框内筑造巢脾的方法就成了研究的方向。
1857年,德国的MehringJ采用蜡片在其发明的平面巢础压印器上成功地轧制出较为理想的巢础。这种巢础蜜蜂虽能接受,但其只有巢房房底压痕,而无房基,产品十分粗糙。
MehringJ的这种制作巢础的方法后来曾流行多年,因此人们都把MehringJ视为发明巢础的鼻祖。
1861年,美国的WangnerS改良了MehringJ的巢础,利用自己研制的辊筒式巢础机生产出具有巢房房基的蜡质巢础。由于具有房基,增加了蜡质巢础的强度。
1870年,美国的Quinby研制出一种采用镀锌铁皮制作、并涂有蜂蜡的巢脾。
1875年,美国的养蜂家RootAI应用他与优秀的机械师WashburnA研制的、较理想的辊筒式巢础机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的蜡质巢础,但巢础的巢房比同类的略小。
约在同年,美国的DeusenJEVan为了获得较薄的巢础和提高巢础的强度,制出一种嵌有细铁线的薄型平底巢础。后因蜜蜂无法在平底巢础上造出符合其生物学特性的六角形尖巢房而消声匿迹。但他通过在巢础内部嵌入铁线来提高蜡质巢础强度的设计,对其后美国的DadantandSons公司研制嵌线巢础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1876年,英国的JonnerH尝试采用橡皮制作圆柱形巢房,但因巢房房眼过小,且圆柱形巢房拼在一起时相邻巢房的间隙太大而试用失败。1936年,《BeeWorld》第四期报道了一种采用橡胶制作的巢脾,取蜜时是通过挤压充满蜂蜜的巢脾把蜂蜜分离出来。
约在1880年前后,人们开始普遍使用巢础。20世纪以后,巢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采用其它材料取代蜂蜡制作巢础和提高巢础的强度。
1912年,美国的Root公司制出木基巢础。木基巢础的初步试验较成功,蜜蜂会在其上造出漂亮的巢脾,但也出现蜜蜂咬毁巢础表面上的蜂蜡至木基部的情况。约50年以后,人们又进行了许多使用木基巢础的尝试,尽管所获的巢脾大多较好,但终因蜜蜂咬毁蜡膜而未能成功推广应用。
1921年,美国的DadantandSons公司采纳了DeusenJEVan通过在巢础内部嵌入铁线来提高蜡质巢础的强度的设计,研制出一种实用的嵌线巢础。这种巢础纵向嵌有9条波纹状铁线,巢础强度大,使用方便,在美国养蜂生产中应用甚广。1923年,美国的Root公司研制出一种3层巢础。它采用3层蜡片轧制而成,巢础的强度较高,可抗下垂。这种巢础几经改进,现已普遍用于商业养蜂。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Wolfenbuttel的蜂具商生产了铝质巢础。它采用铝片轧制而成,表面喷一层薄蜡。后因使用效果不佳,造价昂贵,不久便消失了。然而,1985年比利时的BorneckR又提出采用铝质巢础取代蜂蜡巢础。他认为铝质巢础结实,有许多优点,如能起到保护巢脾的作用,分离蜂蜜时能抗离心力,能用水浸泡,容易清洗,使用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等。
1925年,中国的黄子固采用自己研制出的辊筒式中蜂巢础机生产出适于饲养中华蜜蜂的中蜂巢础,大大推动了中蜂的活框饲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在养蜂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引起养蜂者的注意,各地出现了多种塑料巢础和塑料巢脾。目前,市面上较流行的塑料巢础和巢脾有Reischl塑料巢脾、Schmit塑料半巢脾、Stapla塑料巢础、Arnaba塑料巢础、Pierco塑料巢础、Ferman塑料巢脾和ANP(ApisNovaProduct)塑料巢脾等。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对塑料巢础和巢脾(组合式塑料巢脾)进行了一些的研制,并在生产种试用。
1963年,美国的DadantandSons公司研制并生产了一种耐用巢础。这种巢础采用塑料薄膜作础芯,两边夹以蜡片轧印而成。其后,又在巢础的两个端边加上金属条,进一步增强巢础的强度,并在巢础的两端下部设计有两个直径约15毫米的孔以方便于蜜蜂转脾。这种加上金属边的耐用巢础称为“金边耐用巢础”,在美国较为流行,使用时直接嵌装在巢框上即可。中国于2004年研制出了采用塑料薄膜作础芯的巢础,并投放市场。
1984年,比利时的LaereOV等人采用具六角形网眼的铁丝网蘸蜡制成巢础,并在每平方分米740个巢房、表面覆有一层蜂蜡的金属巢础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蜜蜂在铁丝网巢础片的上部能正常造出较好的巢脾,而蜜蜂只有在大流蜜期才能在下部造出较好的巢脾。若在巢框上梁腹面附上一条10厘米宽的金属巢础条,蜜蜂就会在其上造出正常的巢脾,所以这种巢础窄条也许对上梁式蜂箱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