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新一批抽检不合格食品名单,上海冠生园蜂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冠生园蜂蜜就在其中。苯甲酸是一种常见防腐剂,在食品行业违规或超标添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已是通病。
因为苯甲酸而检测不合格的蜂蜜,冠生园并不是第一家,不过大多数企业都接受了下架或销毁的处罚方式。但是,针对此次检测不合格事件,冠生园却显得有些“委屈”,其技术人员表示,苯甲酸含量完全属于正常水平,且是蜂蜜的内源性物质,含量低微对人体并无影响,且公司没有添加包括苯甲酸在内的任何其他物质,均是正常生产。
那么,冠生园的说法能不能站住脚呢?
冠生园论点一:蜂蜜自身具有杀菌作用,没有防腐必要性蜂蜜因其酸性、高渗透性以及所含的过氧化酶和溶菌酶等,具有很强的抗菌性和防腐性,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古埃及出土的几千年前的蜂蜜尚可食用,足以说明了蜂蜜天然抗菌防腐的作用。
天然成熟的蜂蜜含水量只有18%左右,是一种饱和的高糖高渗溶液,许多微生物在这种环境中不仅无法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水分,而且其自身细胞中的水分也会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流失,所以,细菌是很难在蜂蜜中存活的。大量研究证明,蜂蜜对大肠杆菌,流感杆菌、链球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15种致病菌有抗菌的作用。因此,纯正的成熟蜂蜜其实是没有保质期的,不过作为食品,蜂蜜标签上大多规定了两年的保质期。
由此来看,冠生园蜂蜜无需添加防腐剂的说法是成立的。
冠生园论点二:枣类、乳制品、蜂蜜天然存在苯甲酸其实早在蜂蜜之前,就有过红枣、乳制品群体性检出苯甲酸的案例,且这两种食品按国家标准都是不能添加苯甲酸的。
之前因为有消费者反映和田红枣含“苯甲酸”,影响消费者健康。著名红枣产区新疆和田地区的质监局便组织食品检验检测专业人员对18份当地产红枣样本进行检测,涉及生产企业加工成品、原料红枣和农户自产原料红枣。结果发现,所有样品均检测出含苯甲酸,其中最低含量为0.043g/kg,最高含量为0.210g/kg,平均苯甲酸含量为0.089 g/kg。最后得出结论,和田红枣中含有的苯甲酸为红枣生长天然代谢产物,随着红枣由变红而增加,脱水晒干后比例还会进一步上升。
无独有偶,乳制品行业也曾经被媒体报道全行业添加苯甲酸。对此,专家辟谣表示苯甲酸在牛乳、发酵乳中天然存在,所以乳粉中检出少量的苯甲酸并不必过于担心,这个量既不能防腐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由此来看,蜂蜜中天然含有防腐剂确实可以成立。
那么,苯甲酸如何在蜂蜜中天然形成?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依据,不过小编猜测蜂蜜中的苯甲酸应该是来源于植物。
植物中常含有“苯丙氨酸”,在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转化为苯甲酸,是正常的代谢产物。也是植物进化出的自我防护本领,可以抵御真菌和虫害。多数成熟浆果中均含有0.05%左右的苯甲酸,有的品种含量可以达到0.1%以上,比如蓝莓、蔓越莓。蜜蜂可能通过采集花蜜,并且通过一系列化合反应形成了苯甲酸。
是否需要进行标准的修改?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GB 1901-2005)标准对苯甲酸的规定是,果酱、调味品、饮料、果酒、胶基糖果等可以进行添加,蜂蜜、红枣、乳制品这几类食品是都不允许添加的。红枣和乳制品似乎已经默认可被检出,小编也基本没有搜索到相关不合格产品,但是蜂蜜不合格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所以这也需要企业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外进行科普,毕竟在大众观念中,防腐剂总归对身体不好,蜂蜜作为保健食品被检出防腐剂会造成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
另外,苯甲酸国际专家组织推荐的苯甲酸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5毫克/千克体重,即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人每天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是安全的。此次冠生园蜂蜜检出值为0.0065g/kg,远远低于安全值,所以是可以放心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