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记者在仁怀市长干山区采访时获悉:不少村民接过父辈的传统养蜂技术,为做大产业,也为保护本土资源,村民自行划定养蜂保护区,禁止带入外来品种、有病毒蜜蜂。
赤水河流域的长干山区,山高林密,野生资源丰富。今年40多岁的舒存鹏,是长干山区仁怀市长岗镇井坝村人,以在山区养蜂为业。这个季节,他和妻子陈朝荣刚从赤水河谷的茅台镇,将采过五倍子花蜜的近200箱中华蜜蜂,拉回长干山区的密林。
养蜂,是长干山区群众的传统副业,每家每户的外墙上,都要挂几桶蜂箱。当地人对于采蜂蜜的技艺,几乎是“无师自通”。娘家在长干山区遵义市播州区境内的陈朝荣,还是个小姑娘时,常看父亲和哥哥们取蜂蜜,慢慢学会了取蜂蜜。“中华蜜蜂,在我们这边叫土蜂子,很温顺。”她说。
早期,长干山区的人养蜂,主要是家用,蜂蜜很少入市。陈朝荣一家也这样。多年后,陈朝荣和舒存鹏结婚后,开始将养蜂、采蜜的技艺,用于谋生、养家。
和妻子一样,舒存鹏很小就跟着父亲收集野蜜蜂、养蜂、割蜜。在仁怀市长岗镇境内,舒存鹏的父亲等人,可能是将长干山区蜂蜜商品化的第一批人。“我们这边山高,气温回升慢,蜜蜂活跃、繁殖的时间也相对较晚。”他说,6月底,高粱抽穗时,工蜂会将高粱的花粉采回,喂食幼蜂。吃过大约21天花粉后,幼蜂长成,开始采蜜。
长干山区的人开玩笑说,长干山的蜂子吃糯高粱花粉,一出生就有酱香基因。
今年初,仁怀市委、市政府领导在长干山区调研后,决定在山区发展亿元养蜂产业,并指派国企仁怀酒投公司负责销售等事宜。随后,企业注册了“酱蜂子”商标,决定以“酱香白酒+蜂蜜”模式,计划以长干山区为核心,打造仁怀市的养蜂扶贫产业。
亿元蜂产业计划,在长干山区群众中影响较大。舒存鹏说,他所在的井坝村,群众购买蜜蜂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今年蜂群数增加了一半,已有4000多群。等开春,合作社将拉蜜蜂到花期早的地方放蜂,加快繁殖新蜂王和幼蜂,以分群满足有需要的乡亲。
现在,以舒存鹏等为主的养蜂人,扩大规模的同时,在尽最大努力保住本土蜜蜂种群纯洁。他们通过村民议事确定,在长干山区井坝村划定一个5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该区域内,禁止引进外来蜂种、激素快繁、有病毒蜂种。
“长干山蜂蜜好,好在生态,好在蜂群基因干净。”舒存鹏说。(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黔华)